參觀黃繼光紀念館有感
更新時間:2020-07-23 來源: 瀏覽:
(通訊員 王勇)聽說黃繼光原名黃積廣,后來因為南北語言發音問題,把“積廣”讀成了“繼光”。我的小學課本里沒有講過這些,所以這是我所未知的。
我記得紀念館大門正對著一面紅棕色的石壁,壁上有鄧小平先生題的“特級英雄黃繼光”。也至于此,我才知道,英雄尚有等級之分。據說抗美援朝的戰斗英雄中,被授予“特級”稱謂的,僅有兩位。
若從蓉城出發,走成巴高速,穿云頂隧道,乘車不過一小時半的路程,便可到德陽中江的黃繼光紀念館。紀念館坐落在一小山腳下,抬頭,一面青綠——山上松柏蒼濃,綠蔭蔽日。山頂筑有一塔,紅墻金瓦。塔約五六層,六邊形,拱頂翹檐,頂端似掛銅 鈴,遠遠略聞環佩之聲。山下一彎小河,正夏之時,水草蔓延,一河碧水。
一座紅墻黃瓦的大門,四門柱,木梁橫臥,飛昂凸出,榫鉚相連;屋沿翹角,頂有屋脊,形似廟門。
走中門進紀念館,面前便是青石鋪就的廣場。廣場四周為廊檐,紅柱、紅墻。墻上制窗,雕花鏤空,其余皆木石結構。廊檐逶迤相連,合圍而來,呈一四合院。
廣場正對便是“特級英雄黃繼光”的題字。題字下面,筑四幅浮雕,從黃繼光參軍到朝鮮送上代表和平的鮮花,介紹了一個英雄成長的歷史背景。浮雕人物活躍鮮明,主題明確,一目了然。
題字的石壁上方,用漢白玉雕塑了黃繼光撲向敵人機槍口那一剎那間的形象——冷峻的面龐,憤怒的眼神,如飛的箭步帶著獵獵的風聲。靜心凝視,良久,就會心潮澎湃,便有一種熱血涌將上來。
向前至廣場盡頭的臺階向左,拾級而上,當時有一陣花香從圍廊外飄過來,濃烈中帶著一絲清新。我覺得那是黃桷蘭的氣息,同行者說是米蘭,轉眼四周,竟不能見其樹。
穿圍廊,右轉,四壁全是名人的題字。正中照壁上有郭沫若題的“凱歌百代”,蒼勁中帶著幾分柔順,筆風藏于點墨之間,情感蘊含轉折之中。曾記得僅讀過郭沫若《天上的街市》,沒曾想過其書法也甚有造詣,只是筆法柔弱而婉轉,少了些氣概。
沿照壁兩側左右環顧,全是題跋。董必武先生的字端正秀氣;朱老總的字豪邁大方;劉伯承元帥的瀟灑俊逸……從國家領導人到地方名人,從楷到行,順隸至草,揮毫潑墨之間,透著無數的敬意與贊美。猶記得侯寶林大師的“精神長在”,雄渾而有氣勢。我曾聽說過“力透紙背”,恐就是這樣的形容罷。
走過照壁,便是依階梯而下的幾個陳列室。英雄出生的成長過程;其生平事跡的圖片;還有英雄留下的遺物,全在陳列室中。沿每間陳列室而走,一張張圖片,一個個故事,從跨過鴨綠江的昂揚歌聲到上甘嶺的槍林彈雨;從中朝的深厚友誼到汶川的抗震救災;歷史的腳步聲里,聽見過英雄的怒吼;和平的道路上,留下過熱血的紅漬。
我曾一度想知道為什么那些名勝的地方,總少不了來人的題字?;蛟S為了記述自己的豐功偉績而行封禪大禮;或是為了留下自己美好的聲名而勒石記功;更多的時候,或許是為了讓古來今往的人們記住歷史,記住那些在時間的長河中,推動社會與歷史變革的人或者事。
當我走完那些陳列館,又回到了剛進大門的廣場上,腳踩著地面陽光下閃光的青石,似乎聽見無數個聲音從戰火的硝煙中飛奔而來——中華民族從來不會因為侵略而屈服過!中國人民也從來沒有在戰火中放棄過自己的信念!
于是我轉身回望那飛奔的塑像,隔了高大的墻壁,仿佛仍能看到侯寶林大師的那幾個大字——精神長在!
我記得紀念館大門正對著一面紅棕色的石壁,壁上有鄧小平先生題的“特級英雄黃繼光”。也至于此,我才知道,英雄尚有等級之分。據說抗美援朝的戰斗英雄中,被授予“特級”稱謂的,僅有兩位。
若從蓉城出發,走成巴高速,穿云頂隧道,乘車不過一小時半的路程,便可到德陽中江的黃繼光紀念館。紀念館坐落在一小山腳下,抬頭,一面青綠——山上松柏蒼濃,綠蔭蔽日。山頂筑有一塔,紅墻金瓦。塔約五六層,六邊形,拱頂翹檐,頂端似掛銅 鈴,遠遠略聞環佩之聲。山下一彎小河,正夏之時,水草蔓延,一河碧水。
一座紅墻黃瓦的大門,四門柱,木梁橫臥,飛昂凸出,榫鉚相連;屋沿翹角,頂有屋脊,形似廟門。
走中門進紀念館,面前便是青石鋪就的廣場。廣場四周為廊檐,紅柱、紅墻。墻上制窗,雕花鏤空,其余皆木石結構。廊檐逶迤相連,合圍而來,呈一四合院。
廣場正對便是“特級英雄黃繼光”的題字。題字下面,筑四幅浮雕,從黃繼光參軍到朝鮮送上代表和平的鮮花,介紹了一個英雄成長的歷史背景。浮雕人物活躍鮮明,主題明確,一目了然。
題字的石壁上方,用漢白玉雕塑了黃繼光撲向敵人機槍口那一剎那間的形象——冷峻的面龐,憤怒的眼神,如飛的箭步帶著獵獵的風聲。靜心凝視,良久,就會心潮澎湃,便有一種熱血涌將上來。
向前至廣場盡頭的臺階向左,拾級而上,當時有一陣花香從圍廊外飄過來,濃烈中帶著一絲清新。我覺得那是黃桷蘭的氣息,同行者說是米蘭,轉眼四周,竟不能見其樹。
穿圍廊,右轉,四壁全是名人的題字。正中照壁上有郭沫若題的“凱歌百代”,蒼勁中帶著幾分柔順,筆風藏于點墨之間,情感蘊含轉折之中。曾記得僅讀過郭沫若《天上的街市》,沒曾想過其書法也甚有造詣,只是筆法柔弱而婉轉,少了些氣概。
沿照壁兩側左右環顧,全是題跋。董必武先生的字端正秀氣;朱老總的字豪邁大方;劉伯承元帥的瀟灑俊逸……從國家領導人到地方名人,從楷到行,順隸至草,揮毫潑墨之間,透著無數的敬意與贊美。猶記得侯寶林大師的“精神長在”,雄渾而有氣勢。我曾聽說過“力透紙背”,恐就是這樣的形容罷。
走過照壁,便是依階梯而下的幾個陳列室。英雄出生的成長過程;其生平事跡的圖片;還有英雄留下的遺物,全在陳列室中。沿每間陳列室而走,一張張圖片,一個個故事,從跨過鴨綠江的昂揚歌聲到上甘嶺的槍林彈雨;從中朝的深厚友誼到汶川的抗震救災;歷史的腳步聲里,聽見過英雄的怒吼;和平的道路上,留下過熱血的紅漬。
我曾一度想知道為什么那些名勝的地方,總少不了來人的題字?;蛟S為了記述自己的豐功偉績而行封禪大禮;或是為了留下自己美好的聲名而勒石記功;更多的時候,或許是為了讓古來今往的人們記住歷史,記住那些在時間的長河中,推動社會與歷史變革的人或者事。
當我走完那些陳列館,又回到了剛進大門的廣場上,腳踩著地面陽光下閃光的青石,似乎聽見無數個聲音從戰火的硝煙中飛奔而來——中華民族從來不會因為侵略而屈服過!中國人民也從來沒有在戰火中放棄過自己的信念!
于是我轉身回望那飛奔的塑像,隔了高大的墻壁,仿佛仍能看到侯寶林大師的那幾個大字——精神長在!